一农民收藏老物件建起民俗文化馆

一农民收藏老物件建起民俗文化馆


来源:张家口新闻网  文章作者:吕慧

展馆展出的皮袄。

李俊峰向参观者介绍粮仓大篓。

展馆展出的农耕用具扇车。

 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吕慧 通讯员 武晶晶

  怀来县土木镇太平沟村,有一家民俗文化馆。那里收藏、陈列了6000多件老物件,有石器、陶器、农耕用具、早些年的生活用品、工匠的用具,还有一些文史资料等。然而,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,400多平方米的民俗文化馆,竟然是由一名农村教师创建的。他就是李俊峰,凭借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回馈家乡父老的心愿,利用十年的时间筹备,创建起了这个民俗文化馆。

  小村庄有了自己的展馆

  怀来县土木镇太平沟村李俊峰家,如今已经成了太平沟民俗文化馆。这是一处幽静的小院,7间房间成为了七个展厅,分别以太平沟记忆、桑干瓷文化、民间工匠、农耕文明、玻璃画、地契文书、红色记忆为主题。走进这个民俗文化馆,东南方向各有一面装饰墙,东墙上陈列着体现不同时代风貌的黑陶罐,南墙上摆放着各种农耕用具。今年6月,该民俗文化馆于正式对外开放,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,很多人闻讯前来参观。

  现年45岁的李俊峰,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。建立起民俗文化馆,将老物件展出,热心公益事业的他,一下子成了全县的“红人”。而他却说,“我只是想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  李俊峰,是土生土长的太平沟村人。他翻阅大量史书了解到,太平沟村历史悠久,还有一座现保存较好的庙宇。小时候,李俊峰就喜欢那些雕蚀精巧的古建筑、老物件。庙宇的木门、木窗、雕花、壁画等,都是李俊峰感兴趣的。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物件,他开始翻阅历史书籍,学习历史知识,着重了解本地文化。后来,他还有了收集老物件的爱好。铜钱、硬币等小物件的收集,让他对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。上大学后,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,选择了历史专业学习。后来,他先后成为怀来县桑园中学、沙城实验中学的历史老师。

 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,涉及到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。李俊峰在20年的教学中发现,他能展示给学生的,只有书本上的内容,无法让学生们有更直观地认识。直到近几年网络科技发达了,学生们才能从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资料。闲暇时,李俊峰总在琢磨,教学中如果能有实物做教具,就能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直观,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掌握学习的内容。他还认为,乡土历史本来是历史教学的一部分,每一名学生都应该了解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、风土人情、名人轶事等。在这种想法下,李俊峰开始利用节假日去收集老物件。

  10年收集近6000件老物件

  从2009年开始,李俊峰利用工作之余,一门心思地收集老物件。在农村很多人家都还存有老物件,李俊峰一家一家地走,一家一家地问,收集了耧、盘、铜瓢,犁、石磨、钟表、花瓶等老物件。李俊峰说,这些老物件有的是村民赠送的,有的是购买的,无论是哪一种方式,都让他无比感恩。

  后来李俊峰又把收集范围扩大到全县,甚至周边县区。一有时间,李俊峰便骑着摩托车带着干粮从家里出发,有时候一出去就是一天。冬天寒风凌冽,夏天酷暑难耐,但都阻挡不住他奔驰的车轮。在外人看来非常辛苦的事,李俊峰反而觉得很有意思。这些年他跑遍了怀来、涿鹿、宣化、蔚县等地。每收集到一件老物件,李俊峰就将它的年代、来历、故事记录下来,并进一步学习研究每一件展品的历史渊源、文化内涵。在收集藏品的过程中他不仅丰富了知识,也了解了家乡的许多历史、发展变化以及一些失传工匠的技艺。

  收集老物件不仅辛苦,有时候李俊峰还“灰头土脸”地回到家。原来,他到村子里找老物件的时候,有的需要自己到无人居住的老房子里自己找,等到出来的时候满身是土。为此,李俊峰没少挨妻子的白眼。但是为了淘到一件心爱的物件,李俊峰情愿这么去做。

  李俊峰身边的朋友都知道他喜欢老物件,看到谁家有老物件了,就给他打电话,为了这个文化馆,亲朋好友没少出力。有一次,李俊峰的哥哥看见一个拆迁垃圾点有一块完整的镜子,赶忙给他打电话。李俊峰过去一看,这是有着“打金枝”玻璃画的镜子,难得且漂亮。经过核实,这是村民丢弃的,李俊峰赶紧把玻璃画抬回了家。一路上,他心里特高兴。

  当然,许多时候没有像收集这块“打金枝”玻璃画镜子这么幸运,他经常要自掏腰包购买,还有一些即使出重金再加上三顾茅庐的诚意,也不能如愿。在怀来县西八里镇,有一户村民家有打麻绳的工具,那是上一辈老人留下来的,虽然不是什么值钱的物件,但家人们都很珍惜。李俊峰前后三次来到这户人家,想要收购这个民俗用具,但是都没能如愿。在赤城县,有一户人家有一件漂亮的石器,李俊峰三番五次到这户人家想要把石器买下来,最终还是无功而返。

  尽管如此,一来二去,李俊峰收集了近6000件老物件。凭借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父老的感馈,怀揣保护和抢救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,他想干脆把收集来的老物件展示出来,供更多地感兴趣的人了解历史。

  民俗文化馆建成并开放

  李俊峰有了筹建民俗文化馆的想法后,他首先想到在太平沟村建立展馆。

  今年3月,在亲朋好友和村民的鼎力支持下,李俊峰完成了展柜组装搬运、物件的整理归类和摆放,成了现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太平沟民俗文化馆。今年6月,展馆正式对外开放。

  太平沟民俗文化馆内除了他收藏的老物件外,还有几百件物件是村民自愿来参展的。展品门类丰富,展现了千百年来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  其中,民间工匠展馆展出了过去木匠、铁匠、皮匠、石匠、泥瓦匠等二十多种工匠的原始工具、工具的沿革以及作业图片,真实展现出民间工匠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世界和改善生活的情景。俗话说:“家有良田万顷,不如薄技在身。”这些匠人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不断改良工具的创造精神,承载着中国手工业的变革。

  在地契文书展厅中,有村民保存的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新中国成立的地契,反映了太平沟村土地变革的历史。

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中国农村的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百姓生活蒸蒸日上,但与此同时,表现中国农村农耕文明的物件也日渐消失。李俊峰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农耕生活,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农耕用具。农耕文明展厅中有马、骡、驴耕地图,播种耩地薅地锄草图,轧场、赶大马车收秋图。木犁、粮篓、水缸、木耙、“二股插”、“三股插”、斗、升、坯模子、扇车等工具。

  在桑干瓷文化、红色记忆展厅,收藏着瓷盘、瓷碗、瓷壶、瓷缸等各种民俗老物件以及红色年代保存下来的水银镜子,让人们缅怀激情燃烧的岁月。在玻璃画展厅中,陈列着各种图案的近代玻璃画,由于这种玻璃画需要从背面反方向绘画,画匠的技艺让李俊锋感叹不已。

  太平沟民俗文化馆的藏品,李俊峰都视为至宝。在这些宝贝中,他认为最珍贵的是可以盛放150公斤玉米的粮仓大篓,它见证了太平沟村四五百年的发展史。他认为,让更多的人接触古今文化是比收藏更为重要的责任。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来到这里,摸一摸民间工匠的铁锤与斧锯,学一学匠人那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品一品先祖生活的艰辛。


·上一篇文章: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打造特色文创产品
·下一篇文章:两岸暨港澳学子参访中打造“民俗相册” 9名学子获奖


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
http://www.sstq.cn/news/bgxw/19722175611EA8BIAJ1I8E75FDH1G7G.htm

  友情提醒: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中国时尚休闲网观点,中国时尚休闲网提供的内容和资讯仅供读者参考。部分文章采编自网络,如有侵权,可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